「辦桌」是台灣的傳統習俗,雖然依活動、地區菜色會不盡相同。不過,有一道菜,雖不是辦桌的核心,卻總帶給人一股濃濃的人情味,那就是「菜尾湯」。
在過去,辦桌尚未商業化的時期,沒有專業的辦桌團隊,需要靠大量街坊人力協助,也因此辦桌總是左鄰右舍全員出動的一場熱鬧慶典。從宴席幾天前,親戚朋友們就開始準備桌椅,宴席當天協助食材處理,結束還需要幫忙洗碗、清潔。辦桌代表的不僅僅是傳統的食物美味,更是鄉村聯絡感情、凝聚社區意識的表現。
而「菜尾湯」的故事即是由此而來,宴席結束後,主辦人為了感謝鄰居的幫忙,會集結未烹調的剩下菜餚或高湯,再加入高麗菜、蘿蔔等其他食材,重新燉煮加熱,讓客人食用或分送其他街坊鄰居,稱之為「菜尾湯」。
菜尾湯經典之處不僅是它的驚喜與美味,而是在於涵蓋的情感與意義,在一場熱鬧的團體活動後,才能品嚐到如此特別的菜餚。讓人有共同協力的參與感與感動,也同時具有社群認同的凝聚效果。
而隨著文化流傳至今,菜尾湯仍然是台灣人心中最具人情味的一道佳餚。甚至在某些餐廳,主廚會發揮創意,還原出最具台灣傳統與古早味的菜尾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