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內容

潮間帶常見食用貝類?

位於海陸交界地帶,其高、低潮線間的海域即稱為潮間帶,受到潮汐的影響,時而淹沒在海水中,也因為環境變異大,讓生態多樣性非常的豐富,其中包含了許多平常餐桌上會見到的食用貝類。

在這嚴酷的環境中,貝類為了生存,也演化出能對抗波浪的沖擊、抵抗退潮乾旱、甚至是適應鹽度及溫度快速變化等的能力。例如:某些貝類外殼因而產生特殊紋路,或藉由扁平的軀體減少衝擊,甚至吸附石壁的開口也會因為承受波浪拍大的差異,有大小的區別。今天,就來認識5種潮間帶常見的食用貝類吧!

  1. 牡蠣:生活在潮間帶及淺海的岩礁海底,台灣目前多以養殖為主。牡蠣擁有豐富的「鋅」、牛磺酸、蛋白質,營養價值高,又被稱為「海牛乳」,在料理上不論是炒、煮、煎、烤、炸、燉、燴、燒,都十分地美味,而最常見的美食就非烤生蠔、蚵仔煎莫屬了。
  2. 花蛤:生存在砂岸、砂礫海岸,相較於蛤蜊,在傳統市場較為少見,外殼厚,貝肉少,但味道較蛤蜊濃郁,更是饕客們喜歡的食材之一。烹調方式與一般蛤蜊相同,做成湯或者簡單清炒都是非常適合的烹調方式。
  3. 扇貝:生長範圍廣闊,在潮間帶至深海都可能看到他的身影,平常會用足絲附著在淺海岩石或沙質海底生活。扇貝品種多,較常被食用的有帆立貝、海灣扇貝等,最常見的烹調方式是「烤」,只要在上面灑些香料、調味,就能烤出來湯汁豐富,又美味的扇貝料理囉!
  4. 鐘螺:喜歡棲息於淺水域的珊瑚礁或是岩礁上,殼口有淡淡的真珠光澤,成螺殼徑可達9公分,口感Q彈,是沿海漁民最喜愛的貝類之一,可用水煮、熱炒的方式料理。
  5. 蚵螺:生存在岩礁海岸,但牠可以說是牡蠣的天敵,專吃牡蠣為生,因此也是許多蚵農的敵人!最適合的料理方式是快炒,只要搭配一點九層塔就能超美味的蚵螺料理囉!

 

如果有機會到魚市場,不妨多留心各個攤位,或許就能帶孩子們一起認識這些貝類呢!



分享這個貼文
標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