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簞食,讓人聯想到孔子讚美顏回的名句:「賢哉!回也!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」這句話道出「一簞食」的初衷:用最簡單樸實的食材,烹調出美味料理,讓每位來訪客人,都能感受到食物原本滋味與土地溫度。
⬆️ 一簞食創辦人 李哲維、黃子軒
提供美好蔬食 也兼顧生活
黃子軒、李哲維這對年輕夫妻,一位出身建築業,一位來自觀光業,卻選擇在宜蘭員山的深溝村開起一間特別的蔬食餐廳「一簞食」,使用來自附近農家的食材,他們笑稱是「從產地到餐桌距離最短的餐廳」。夫妻倆都不是學餐飲的,但相偕離開本來在臺北的工作,前往澳洲學習國外的飲食與生活習慣,回國後,他們決定回到家鄉創業開餐廳,用蔬食料理推廣他們的生活理念。
「其實回到宜蘭,一直是我們所嚮往的。」李哲維說,從小他們在宜蘭就過著無拘無束生活,長大後到了大城市工作,每天依然在察覺生活周邊事,因為有體驗過宜蘭的美好,於是想像著未來生活,包括孩子出生後的成長環境,但縱使他們選擇的工作很適合留在都市發展,最後還是下定決心拋開一切返鄉,「我們什麼都不想,也根本不知道回宜蘭要做什麼,但就選擇離開了臺北!」
他們帶著臺灣累積的經驗前往澳洲,給自己一年時間思考未來。本身吃蔬食的黃子軒觀察到,澳洲蔬食非常普及,已成為日常飲食選項之一,即便是在連鎖燒烤店,也可吃到全素餐點而不會有所限制,「在十年前的臺灣,這件事很難想像,大家對葷、素的區別很明顯。」
回宜蘭後,一方面想把澳洲蔬食氛圍與想法分享給大家,另一方面也得要兼顧生活。過去他們在臺北過著並非朝九晚五、而是朝五晚十的生活,但在澳洲那年有了許多改變,開始更重視日常生活;離開澳洲前房東對他們說:「我們要為生活工作,還是為工作而活?」這句話至今仍深刻影響他們,所以兩人決定回宜蘭開早餐店,提供蔬食餐點。
一顆飯糰,一碗綠豆湯
「希望我們的消費者可以成為顏回。」談到一簞食的命名,李哲維說,這個名稱其實是來自他的母親,開店時立下的「簡單、健康、樸實」理念,成就了一直朝此方向前進的小店。
他長期觀察臺灣早餐店形式,發現不論中、西式其實都很相同,很少原型食物,他轉而細探街邊特殊小店,其中有位隻身在捷運站出口騎樓下的小販,令他印象特別深刻:這位老闆每天騎腳踏車出來擺攤,車籃裡裝有大概十杯五穀粥、還有紅豆薏仁、綠豆薏仁等粥品,老闆手上拿本心經,沒有客人上門時便低頭唸頌,一副只賣有緣人的樣子。「哇!也太特別!只是這樣,可以生活嗎?」他的腦中不禁產疑問,同時,他也感受吃了粥品心裡很舒服也欣然接受,「身體告訴了我答案,所以決定開店時,我就想朝這個方向出發,要吃得簡單,吃得剛好。」
「宜蘭雖是稻米之鄉,但大家餐點中的米卻越來越少」從澳洲回來後,他們開始嘗試以手作料理推廣在地米食,將設計過的新鮮配料放進米飯中拌一拌,變成一大盆拌飯,為了維持恰當的口味比例,飯量實在少不了,「吃不完,怎麼辦?只好拿來賣了!」李哲維笑著說。這樣的拌飯,突破了試吃者的想像,沒有加入油條等加工品,他的母親說:「這有點像顏回,只要一碗飯就吃飽了,那還有賣什麼嗎?」想到了蔬菜、米飯,當然也少不了雜糧,於是他們加入了紅薏仁綠豆湯,一顆飯糰、一碗綠豆湯,就是一簞食的原型。
「喔......你們菜單只有兩樣,那我不用選了,就這個吧!」他發現即便菜色簡單,消費者也能夠欣然接受,太多選擇有時反而是種困擾,「最後媽媽也給了註解:希望我們秉持著簡單、健康、樸實的方式,不只是我們很好,消費者也同樣好。」一簞食於焉誕生。
料理就是化學 從田間到餐桌的美味哲學
「妳又拿到XX食材了!」是李哲維常對黃子軒說的話。
將食材想辦法組合在一起,看似隨興、隨意,其實也有賴平日料理累積而來的經驗,透過從小到大的品嚐記憶,以化學方式循序漸進內化成料理精髓,「我覺得料理就是化學,很多廚師會強調手法,但過去阿嬤在料理時幾乎是沒有度量衡,完全只憑感覺,因此我當了廚師後,把很多事歸納成自己可理解的方式,精準處理每個料理細節」黃子軒說。
一簞食從一開始的早餐,演變為現在的早午餐形式,菜色看似家常,其實用了很多心思在料理中。獲得《綠色餐飲指南》「最佳有機友善食材運用獎」的一簞食,在飯糰製作上,使用百分之百在地自種的米,配料按照季節搭配,例如冬天的薑醬黑木耳飯糰、夏天的竹筍秋葵飯糰等,累積起來約有七到八種口味。
除了招牌飯糰外,一簞食還有馬薩拉咖哩、酸白菜獅子頭、南洋椰汁天貝等多元菜色。黃子軒說,宜蘭深溝特別之處在於是一期稻作,所以很多農友另外半年會種菜,有些人則去做醃漬物。因此,她從此概念出發,發現農友種植的方式較為隨興,很多人很有實驗精神,一塊田裡種了四、五十種不同的菜,也不一定都是蔬菜,也可能是香料、花、或者是一棵樹,「概念就是,最後會開花、結果就好,我時常會收到出人意表的食材!」
黃子軒收到食材時,會透過不斷思考與連結去累積經驗。舉例來說,她發現薑科植物生長快速,因此搭配食材生長速度,規劃咖哩菜單,「這很接地氣,對許多消費者來說,覺得我們的料理很異國,但對我來說,其實就是生活,拿到的食材希望能被善加利用。」另外像是南洋椰汁天貝使用的檸檬葉、南薑以及南洋咖哩使用的香茅,其實都來自農友栽種的在地香料;酸白菜獅子頭的酸白菜也來自農友種植,醃漬後成為可以利用的料理食材。
「我一開始都會說菜,但是發現菜上桌後,大家其實肚子都很餓,我,還是不要多說話好了......」黃子軒笑著說。久而久之,與消費者都知道一簞食的餐桌上,一定都使用來自附近農友醃漬或栽種的食材,「跟客人培養起信任感,對我來說,是現階段令我心滿意足的事。」
與農友建立關係 實踐以村里為單位的飲食系統
一簞食除了經營餐廳,與在地農友關係密切的他們,也關心著土地與環境。
「我們是葷轉素,腦袋與鼻子中都還保有那個味覺與想像。小時候吃街邊小吃,東西很好吃,可是到處都是美耐皿。」李哲維說,長大覺醒後,發現原來很多東西從小就開始累積,這也是一簞食存在的意義,不論餐點、器皿、食材等,把店內的餐桌打造成教育現場,傳達對於關心環境的理念,也期待來用餐的客人與下一代都能這樣做,慢慢去培養起對飲食的理解與素養。
2021年,一簞食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地方創生行動計畫,依春夏秋冬季節,編製介紹農友故事的刊物。其中一篇,介紹了陳阿公種植番茄的經歷,講述深溝村的水文變化及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。陳阿公是在地友善耕作的耆老,但種植番茄很受外在環境與天氣的影響,即便種植不易,他始終抱持著「想知道今年,它是不是還活得下去」的聽天由命、順應自然的信念,至今未曾改變。
「我認為深溝村已是台灣農業社群新的範例村莊。」黃子軒說,深溝村農友其實非常分散,就像幾百間公司開在同一片土地上,農友若要兼顧勞作與行銷太過吃力,但透過村莊型的餐廳就可完全解決這問題,一簞食好比是他們的名片,可以友善廣泛接受來自多方農友的食材,不論是NG格外品或是大量採購,這些食材都變成一簞食菜單上的佳餚,因此,當有客人問到「今天的青椒好好吃,是哪位農友種的?我馬上就可以回答他!」
因此,黃子軒說一簞食其實是「以村里為單位的飲食系統」,背後需要諸多生產者一起配合才有辦法完成,一簞食只是在整個系統中的一個角色,她希望可以好好穩固這個系統,「當我們抽離,農業環境就只剩生產。一簞食是展示的部分,如果有辦法,我們想要更完整去呈現,它是可行的!」
在空間設計上,也可以看出他們與農友間的良善關係。一簞食曾是碾米廠,外觀看起來像是一般的低矮房舍,進入要穿越兩道門後,印入眼簾別有洞天;善用了碾米廠空間,空間都由在地農友自己手作呈現,「這裡的農友千奇百怪,有水電、木工、裝潢設計,還有大學教授、科學研究員......」因此來到一簞食,李哲維除介紹農作物之外,也希望藉此,讓更多人認識在地農友的多元性。
對生命與土地關懷的第一步:有意識的選擇
談到客人對一簞食的反饋,李哲維說,許多用餐的客人會驚訝說:「你們是素食店喔?!」其實從點餐開始,他便會引導客人依照偏好的口味選擇不同的餐點,包括服務也是盡可能滿足客人者,「就算沒有辦法滿足葷食者的飲食習慣,但最後他們也會認同理念而欣然離開。」
「但,一簞食的確有影響身邊朋友。」他分享,身邊有接觸瑜伽或心靈層面的朋友,在嘗試一簞食的飲食方式後,改變他們對食物的想法;另外到學校分享時,他們會和小朋友傳達改變飲食只是一種選擇,不一定非要這麼做不可,但改變的不只是飲食習慣,而是一種想法,「在備料的過程中,不管是直的切、橫的切還是用滾刀,這都是一種想法,透過這樣的改變下,你在生命當中就會有所磨練,可以把自己琢磨的更精細一點。」
黃子軒則分享,許多人這個不吃、那個不吃,這餐廳來說是困擾,但同樣身為一位廚師,她其實很開心有人會跟她要求,「就像我們家小朋友是過敏兒,從小會關注他的飲食,所以當有人提出要求的時候,表示他對飲食是有意識去選擇,當然,我不是指挑食這個部分......」李哲維也提到:「現在已是5G世代,任何事情越來越快速,你必須要誠實面對自己的身體需要什麼?你需要提出你想要的菜單,去覺察自己,這也是對生命與土地關懷的第一步。」
衝浪式的平衡 一簞食的蔬食實踐與未來願景
「每年都有想要放棄的念頭,但每年抽籤,都會說到了冬天就會變好......」
談到做蔬食這件事遇到的困難,他們相信全臺灣都是困難的,需要透過大家轉換想法,無法靠言語說「我告訴你這有多好」大家就會跟隨你,「我只能說,我們是實踐者,也許十年前我們是先行者,我們最後用我們實踐的方式存活下去。」黃子軒說。
一簞食以一週工作四天的方式,將蔬食與生活維持在一個平衡點,黃子軒形容他們是「衝浪式的平衡」,不斷在抖浪上靠緊繃的大腿來維持著,一直到現在還是很享受這樣的過程。2024年,一簞食邁入第九年,對於未來,李哲維說自己是個平凡的人,只要穩扎穩打持續的存在,就能讓更多人跟進,「發揮小即是美的影響力。」
「我覺得減法是最難的。」黃子軒提到,未來可以無限擴張或想像,想法也可以天馬行空,有了想法就放到口袋裡,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基本功,時候到了再把想法從口袋裡拿出來實踐它。」一直以來,一簞食都朝這樣的方式前進,所以對未來他們並不設限,但若以長遠目標來說,兩人都希望越簡單越好。
「以前常開玩笑說,為什麼不能只賣米就好?為什麼不能就煮一鍋很好吃的飯?」他們透過對各種米飯的研究衍伸出一套煮法,然而,煮飯這件事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需要較多的耐心,有很多人想知道煮出好飯的方式,慢慢也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這件事,因此他們認為,也許在這個契機下,一簞食的未來,能夠更加專注於介紹不同的米種與產區,讓每個人都能吃出臺灣米的好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