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不見的威脅:細菌抗藥性恐成為人類最大殺手!
世界動物衛生組織(OIE,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)統計,全球有60%的疾病是人畜共通;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(CDC,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)的研究也表明,有75%以上新疾病起源於動物;2020年「唐獎」永續發展獎得主珍古德(Jane Goodall)則談到,人類任意獵捕、殘殺、食用,甚至非法販賣這些動物,就可能導致另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。
動物若是感染傳染病或是帶有致病原,將可能會傳染給人。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變化,以及使得動物失去健康或消失的後果,到頭來都會反撲給人類。除了健康外,也延伸出戰亂、貧窮甚至抗藥性等問題。 聯合國更預測,到 2050 年,細菌抗藥性將會變成最大的殺手,對人類及動物而言,都將面臨一個無法預期、可怕的未來。
50%~80%的抗生素用在動物身上
抗生素讓許多現代醫學變成可能。我們用抗生素來對抗細菌,透過直接殺死細菌或抑制細菌生長,來避免細菌感染引起相關疾病。沒有抗生素,一般的小感冒都有可能因為感染而導致生命危險。不只人類使用抗生素,從農業、畜牧業都可見抗生素的運用蹤影。其中,畜牧業的抗生素用量驚人,據估計,有50%~80%是用在動物身上。
生物工程師李昂.馬沙爾(Leon Marchal)在TED《對無抗生素的動物需求迫在眉梢》(The urgent case for antibiotic-free animals)的演講中談到,人類開始大規模使用抗生素,是在上世紀的50年代初,由於西方世界開始逐漸繁榮,人類想要吃更多動物性蛋白質,但在高密度飼養環境,容易使動物的免疫力下降,且致病原多具有高度傳染性,所以當動物生病時,就會運用抗生素來治療,延續動物的生命也能持續成長。
但業者很快就發現,在飼料中固定加入少量的抗生素,能讓動物罹病率降低、體重會快速增加,並讓牠們的飼料需求量變少。隨著動物的產量增加,全世界的抗生素用量也暴增,這也是畜牧業大規模化的關鍵之一。不幸的是,抗藥性也大大提升。
畜牧業的抗生素,最終讓抗生素失效
我們知道醫師開立的抗生素不能自行停用,原因就是因為如果劑量不足,無法殺死所有的細菌,沒被殺死的細菌就會發展出抗藥性。這就像長期給動物使用少劑量抗生素也會造成同樣的問題:有些不好的細菌會被殺死,但並非全部。當這樣的現象遍及整個產業,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人類在無意間,創造出大量具抗藥性的細菌。
大量使用,會增加細菌暴露在抗生素下的機會,讓它們更有機會發展出抗藥性。許多在動物中常見的細菌,如沙門氏菌,也會感染人類,而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就有可能透過食物鏈傳給人類,而由於全球化潮流,這些細菌會透過國際貿易和旅遊網路散播開來。
我們也可以從農場到餐桌的概念來解釋。當動物為治療而使用抗生素,或為了促進生長而使用含抗生素的飼料後,無論是肉品或是進行加工、烹調後上桌的料理,只要人類接觸或食用受到汙染的肉品,都可能產生細菌抗藥性的風險。馬沙爾舉例,歐洲豬隻身上的沙門氏菌,在大部分的情況下,抗生素不再對沙門氏菌有效,而且在豬隻身上具有抗藥性的沙門氏菌量,和在最終產品上的量有高度相關。不論是豬排、肋排,或碎豬肉都一樣。
殺害動物 反過來也在殺害我們自己!
蝙蝠被視為Covid-19源頭,在澳大利亞、印尼等地分別傳出蝙蝠遭遇大規模屠殺的消息。但是,野生動物身上帶有的病毒,為什麼會在人類中傳播?追根究柢,與人類行為有很大的關聯性。
從1980年代,人類愛滋病毒開始肆虐全球後,從SARS、MERS到Covid-19,幾乎都與野生動物有關。珍古德談到,現在困擾我們的流行病Covid-19,被認為始於亞洲其中一處的野味市場,由於人類侵占動物棲息地、非法販賣動物、捕捉後將其本體或器官送到世界各地,因此,亞洲某些野味市場裡,我們可能會找到來自該國不同地區、甚至不同國家的動物,而通常這些動物所處的環境衛生條件極差,更為這場病毒大流行創造完美條件,原本存在於動物身上的病毒跳到人類身上,繼而爆發疫情。而病毒殺不死的蝙蝠,也因人類的恐懼而面臨生存危機。
這也再次證明,人類對於動物的剝削,很有可能是造成新冠狀病毒擴散的開端。
擁抱蔬食 與環境生態共榮共存
當然,我們可以繼續研發新的抗生素,但即便如此,如果我們不改變對抗生素的使用及依賴性,不改變我們對所有物種應有的尊重與對待,沒有健全的生態系統,人類也無法健康生存,而類似Covid-19的疫情,未來一樣會持續重演,細菌抗藥性仍舊不變。
因此,除了從源頭減少抗生素的使用之外,許多科學家也研發出不用抗生素依舊能維持動物健康的方法,如改善飼養環境、在飼養上以益生菌、植生劑來取代抗生素等。但其實最直接又容易,可以在生活中達成的方式,就是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。對人類來說,選擇對人類身心都有益的植物性飲食,不再消費動物性產品,這麼做,也許無法終結所有危機或流行病,但可結束因人類對動物的剝削而導致的災難;對動物來說,更可回到原本就屬於動物的健康、快樂、自由的自然棲息地。總結來說,學習與環境生態共榮共存,是保護人類自己最好的方法。
〈參考資料〉
- World Zoonoses Day:Most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Originate in Animals
- 2020 唐獎大師論壇:永續場
- Earthling Ed〈Coronavirus is just the start. Something far worse is coming. 〉
- Leon Marchal:The urgent case for antibiotic-free animals|TED
- 上下游〈畜牧業濫用抗生素恐危及人類,OIE「世界抗生素警覺週」,台灣宣示響應〉
- 天下雜誌〈2050年,全球人類恐面臨無藥可醫!〉
- OIE(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)
- WHA Taiwan Healthcare Students’ Delegation〈當我們無藥可醫⋯⋯〉
- BBC News〈肺炎疫情:病毒宿主名難除 非洲科學家給蝙蝠喊冤〉
在互相依存的世界裡,我們都是有知覺的生命
《灃食・客》蔬食季刊,本期以動物保護為主軸,探索人類、動物與飲食間的關係。動物與人類一樣,擁有情感、認知能力,但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動物因人類消費被宰殺,在一個以消費者為主導的社會,意味作為消費者的我們,是有能力可以結束大規模的動物痛苦。動物有生存的權利,並且與我們一同生活在這個社會,但,絕對不是只為了我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