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內容

菜菜臺語知識通

蔬食食譜:有故事的菜

來到傳統市場,濃厚人情味是人世間難得一見的風景,除了多看多聽多問之外,用臺語來溝通,可以迅速拉近與市場大哥、大姐的距離,也是了解食材故事的好方法。有些蔬果照著字面可略知一二其發音,但有些蔬果的名稱,真是八竿子還打不著,讓人徒生問號;其實,許多食材背後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,用臺語方式來稱呼,你會發現其中樂趣所在,更會在料理時,增添了一份親切感。


龍鬚菜(香瓜仔鬚 hiunn-kue-á-tshiu)

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臺語讀音,一經點破卻覺得妙不可言的,便是龍鬚菜是也!龍鬚菜因為細長的捲鬚,就像是龍的鬍鬚而得名,龍鬚菜和梨瓜(俗稱佛手瓜)同根生,但取其嫩梢來食用。 另外,梨瓜的臺語可讀作「香櫞瓜」或是「香瓜仔」,所以龍鬚菜就被稱為香瓜仔鬚。

特殊飲食文化:

梨瓜生命力強,不需太多照顧就能生長茂盛,過去很少受重視。許多原住民族部落常將果實煮湯,或將梨瓜刨絲曬乾煮茶飲用。後來,因緣際會下發現,梨瓜的嫩梢比果實更美味,於是開始有人推出龍鬚菜料理,以前只在山產店才吃得到,但隨著龍鬚菜越來越受歡迎,栽培面積逐漸擴大,漸漸地成為生活中常見的食材。

  • 蔬食料理:龍鬚蒼蠅頭
  • 沙拉油:16g
  • 乾豆豉:2g
  • 薑末:6g
  • 素肉丁(未發泡):24g
  • 水:12g
  • 龍鬚菜:260g
  • 醬油:4g
  • 白胡椒粉:少許
  • 糖:少許
  • 鹽:2g

1.素肉丁泡水至軟化後,擠出水備用;龍鬚菜汆燙備用。

2.起油鍋,依序下料乾豆鼓、薑末、素肉丁,加醬油煸香。

3.加入已燙好的龍鬚菜與水,調味後即完成。

香菜(芫荽 iân-sui)

臺語念法是香菜學名「芫荽」(ㄩㄢˊ ㄙㄨㄟ),是世界上最早被人們食用的香草植物之一,原產於地中海地區,早在西元前兩千年便已被用作調味料和釀酒香料。清朝初年,香菜由華南引入臺灣,並迅速融入臺灣飲食文化,成為不可或缺的調味主角。

特殊飲食文化:

芫荽食用歷史悠久,西元前一千多年的埃及第二十一世國王陵寢中,就曾發現芫荽種子,羅馬時代人們將芫荽子、小茴香和醋混合,塗抹肉類防腐以便帶往歐洲,而《舊約》出埃及記中,當摩西帶領以色列難民離開後,由上天賜給他們的「嗎哪」(狀似芫荽子),至今在猶太人的逾越節中,人們仍以食用芫荽來紀念當初離開埃及的旅程!

  • 蔬食料理:越南輕蔬食河粉
  • 河粉⋯⋯⋯⋯⋯⋯⋯⋯400g
  • 萵苣⋯⋯⋯⋯⋯⋯⋯⋯4顆
  • 紅番茄⋯⋯⋯⋯⋯⋯⋯4顆
  • 薄荷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2g
  • 羅勒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2g
  • 香菜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2g
  • 香茅⋯⋯⋯⋯⋯⋯⋯⋯8根
  • 中藥滷包
  • 昆布⋯⋯⋯⋯⋯⋯⋯⋯400g
  • 乾香菇⋯⋯⋯⋯⋯⋯⋯數朵
  • 綠檸檬⋯⋯⋯⋯⋯⋯⋯4顆
  • 薑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6片
  • 紅辣椒⋯⋯⋯⋯⋯⋯⋯4支
  • 青蔥⋯⋯⋯⋯⋯⋯⋯⋯8支
  • 洋蔥⋯⋯⋯⋯⋯⋯⋯⋯4顆
  • 越南醬⋯⋯⋯⋯⋯⋯⋯8湯匙
  • 醬油⋯⋯⋯⋯⋯⋯⋯⋯40cc
  • 冰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80-120g
  • 米醋⋯⋯⋯⋯⋯⋯⋯⋯適量
  • 鹽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適量

1. 寬河粉用水汆燙後用碗盛放備用。

2. 準備2,000c.c.的水,並將清洗過的昆布及中藥滷包放入熬煮約20分鐘。

3. 20分鐘後加入薄荷、羅勒、香菜、香茅等香料,熬煮約5分鐘。

4. 湯頭煮好後,將剩餘食材加入,並且加入鹽、越南醬等調味料。

5. 瓦斯爐火便可以關閉,準備起鍋。

6. 將湯裡的料撈起、擺放在剛剛煮好的寬河粉上,接著加入適量的湯底,最後灑上青蔥和檸檬切片即完成。

青江菜(湯匙仔菜 thng-sî-á-tshài)

除在市場外,吃喜宴時,也常見到青江菜的蹤影。橢圓形的菜葉,連接葉柄,模樣和湯匙十分相似,所以又被稱為「湯匙菜」。青江菜鈣含量高,也有豐富的維生素C、β-胡蘿蔔素與葉酸,其特有的硫化物也是抗氧化的好幫手,除了作為配角外,也可清炒汆燙、做成包子、餃子的內餡也十分對味。

特殊飲食文化:

青江菜原產於中國大陸,有個可愛別名叫「上海青」,因為它的個頭不大,一小棵一小棵的,株型有如束腰,看起來小家碧玉、亭亭玉立,特別適合做成擺盤裝飾,知名的上海菜飯中的碧綠色,就是使用清脆鮮綠的青江菜。

  • 蔬食料理:蒜香紫菜青江菜
  • 青江菜段⋯⋯⋯⋯⋯⋯220g
  • 蒜末⋯⋯⋯⋯⋯⋯⋯⋯4g
  • 紫菜⋯⋯⋯⋯⋯⋯⋯⋯0.5g
  • 鹽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4g
  • 油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0g

1. 將青江菜汆燙後備用。

2. 鍋內少許油加蒜末、紫菜爆香再加入青江菜後調味起鍋完成。

菠菜(菠薐仔pue-lîng -á)

1920年連橫所撰的《台灣通史》中指出,「菠薐:種出西域頗陵國,誤為菠薐,或稱赤根菜......」,在兩千多年前的波斯帝國就已經有種植菠菜的紀錄,約在唐朝由使臣進貢傳入中國,再由中國引進臺灣。此外,有學者提到,菠「薐」除了發音,也象徵其葉柄通常是稜狀,而菠薐臺語發音很像飛龍,所以菠菜也俗稱「飛龍(仔)菜」。

特殊飲食文化:

在南臺灣,菠菜是過年的長年菜,與北部使用的芥菜不同。北臺灣人在過年食用久煮越具甜味的芥菜,意味長壽與苦盡甘來;南部長年菜用的是「有帶根的菠菜」,只要汆燙後,涼拌就很好吃,一口吃下別咬斷,連根一口吃,象徵「長命百歲」、「延年益壽」。

  • 蔬食料理:味噌胡麻菠菜
  • 菠菜⋯⋯⋯⋯⋯⋯⋯⋯320g

調味料淋醬:

  • 白味噌⋯⋯⋯⋯⋯⋯⋯8g
  • 美乃滋⋯⋯⋯⋯⋯⋯⋯12g
  • 日式胡麻醬⋯⋯⋯⋯⋯32g
  • 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8g
  • 米醋⋯⋯⋯⋯⋯⋯⋯⋯8g
  • 水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40g

1. 菠菜洗淨切段,汆燙後撈起備用;

2. 讓所有醬料拌勻淋上即可。

甘薯葉 (番薯葉仔 han-tsî-hioh- á)

相信不少人曾聽長輩說,小時候甘薯葉都是餵豬吃的飼料!然而現今我們常吃的甘薯葉,並非從地瓜長出來的葉子,而是經過改良食用的「葉用甘薯」,葉片大且細嫩、口感更好。不過甘薯葉因栽種容易、可多次採收,臺灣早期農夫栽種用來當作飼養豬的主要飼料,因此又被叫做「豬菜」。

特殊飲食文化:

臺灣人吃甘薯葉,喜歡吃「嫩葉」,韓國人則喜歡吃甘薯「葉梗」。韓國飲食文化中,習慣將甘薯葉梗較粗的纖維去除後、簡單汆燙,就是一道菜餚,主要又可分為熱炒與涼拌這兩種作法。

  • 蔬食料理:枸杞甘薯葉
  • 甘薯葉⋯⋯⋯⋯⋯⋯⋯300g
  • 黃甘薯⋯⋯⋯⋯⋯⋯⋯120g
  • 枸杞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2g
  • 蒜末⋯⋯⋯⋯⋯⋯⋯⋯8g
  • 鹽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4g

1. 甘薯葉洗淨備用;

2. 黃甘薯去皮切丁燙熟,枸杞稍燙備用;

3. 爆香蒜末加甘薯葉炒熟加入做法2.拌勻即完成。

空心菜 (應菜 ìng-tshài)

市場上常聽到「蕹菜」,不知臺語說法的人,可能會誤以為蕹菜是別種青菜,但其實蕹菜就是空心菜。空心菜因莖部中空而得名,細長的莖,在咀嚼時常會發出清脆聲響,含有豐富纖維質,能幫助腸道蠕動外,空心菜中的葉綠素有「綠色精靈」之稱,可潔齒防齲,健美皮膚,堪稱美容佳品。

特殊飲食文化:

空心菜是家中常見的菜餚,調味快炒後,鹹香清脆風味是許多臺灣人熟悉的經典味道。事實上,空心菜原產地是中國或東南亞,因此在各地發展出不同名稱及地方特色小吃,例如中國廣東的「椒絲腐乳通菜」、泰國的「蝦醬空心菜」、融入馬來西亞參巴辣椒醬的「馬來風光」等,同一種菜卻展現出不同風情。

  • 蔬食料理:清炒空心菜
  • 空心菜段:280g
  • 蒜末:2g
  • 沙拉油:20g
  • 鹽:2g

1.首先將空心菜切 3 公分段 . 蒜頭切末備用。

2.熱鍋倒入適量油爆香蒜末,後加入空心菜翻炒。

3.倒入適量水和鹽巴調味即可。

小黃瓜(瓜仔哖 kue-á-nî)

胡瓜(俗稱黃瓜)的種類眾多,依據果實的大小、形狀等外觀特性可以分為大胡瓜、小胡瓜。不過,大、小胡瓜為不同品種,當小胡瓜長大後,只是變成細長型的小胡瓜,並不會變成粗長型的大胡瓜,所以兩者的臺語發音自然也就不同。

特殊飲食文化:

在臺灣早期因為物資缺乏,因此當作物盛產時,會利用醃漬的方式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,進而衍伸出具有特色的醬菜文化。其中,醬瓜類的醬菜很常出現在庶民的日常飲食中,市面上常見的黑瓜罐頭、花瓜罐頭、花胡瓜罐頭、脆瓜罐頭的名稱雖然不一樣,但都是用小胡瓜和黃豆麥醬油醃漬而成。

  • 蔬食料理:沙嗲彩蔬豆包
  • 豆包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00g
  • 杏鮑菇⋯⋯⋯⋯⋯⋯⋯40g
  • 小黃瓜⋯⋯⋯⋯⋯⋯⋯40g
  • 彩椒⋯⋯⋯⋯⋯⋯⋯⋯40g
  • 洋蔥丁⋯⋯⋯⋯⋯⋯⋯8g
  • 沙拉油⋯⋯⋯⋯⋯⋯⋯20g
  • 紅蔥頭末
  • 咖哩粉⋯⋯⋯⋯⋯⋯⋯8g
  • 水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00g
  • 花生粉⋯⋯⋯⋯⋯⋯⋯12g
  • 椰奶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6g
  • 鹽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g
  • 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4g

1. 起油鍋,依序將杏鮑菇、彩椒、小黃瓜、豆包油炸後撈起瀝乾備用。小黃瓜炸好後切滾刀塊;

2. 將步驟1. 食材倒入沙嗲醬鍋中拌勻即可起鍋。


沙嗲醬做法:

1. 起油鍋,加入紅蔥頭、洋蔥丁炒香,再加入咖哩粉拌炒出咖哩香氣;

2. 加水煮滾後,再加入花生粉和椰奶、鹽、糖調味。

番茄(柑仔蜜 kam-á-bit)

番茄的臺語讀音,大致反映臺灣南部和北部地區的不同:南部地區習慣以「柑仔蜜」來稱呼番茄;有些北部地區的人會說「臭柿仔」,是因為番茄長得像柿子,加上碰觸其莖部會產生一股奇怪的味道,因而得名;「tamato」的發音比較常在北部或中部地區聽到,和番茄的英文「tomato」極為相似,是英文轉日文再化作臺語的音譯。

特殊飲食文化:

臺灣南部盛行將大果番茄切塊後沾上醬油膏與糖一起食用,混入酸、甜、鹹、辣的多重滋味在嘴裡完美結合,黑柿番茄是番茄切盤的經典食材,那酸甜的滋味是其他番茄種類無法取代。

  • 蔬食料理:義式蔬菜湯
  • 洋蔥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20g
  • 牛番茄⋯⋯⋯⋯⋯⋯⋯140g
  • 玉米塊⋯⋯⋯⋯⋯⋯⋯160g
  • 西洋芹⋯⋯⋯⋯⋯⋯⋯80g
  • 義大利香料⋯⋯⋯⋯⋯4g
  • 鹽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4g

《灃食・客》 issue14

 從食農教育的角度來看,傳統市場是一個認識食物來源的絕佳場域,提供豐富而實際的學習機會,讓人們更深入了解飲食與土地的連結。

點我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