鄔家琪:用心,傾聽植物的聲音|人物專訪
多年來在探索植物的這條路上,鄔家琪想為天生不討好的蔬果發聲、化解大家對有機蔬菜的誤解、給植栽新手的入門推薦,而一路走來最真誠的感受,就是希望能傳遞植物的得來不易,如同電影《這一生,至少當一次傻瓜》中的蘋果爺爺,以謙卑態度傾聽植物的聲音,重新找回自然法則,更加去善待,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。
⬆️國立宜蘭大學生物資源學院副院長 / 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/ 灃食智庫委員 鄔家琪
⬆️國立宜蘭大學生物資源學院副院長 / 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/ 灃食智庫委員 鄔家琪
【烹飪篇】
好好吃菜,菜好好吃!
蔬果擁有豐富礦物質、維生素、膳食纖維及植化素等營養成分,多吃蔬果對人體有諸多好處,不過很多人往往都在健康亮起紅燈、出現食安問題,才開始意識到需要改變過往的飲食習慣。但鄔家琪認為,吃蔬菜不該只是為了健康而吃,而應該是因為好吃所以才吃。
那麼如何讓蔬菜變好吃?鄔家琪笑說「應該是可以透過烹飪方式讓蔬菜變好吃,但這就超出我的專業,因為我不是這麼會烹飪的人,不過,我常常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料理,我覺得這樣子就很好吃了!」。
天生不討好的蔬菜
鄔家琪說,苦瓜、青椒和茄子,都是天生不討好的蔬菜,雖然有些方式可以把食材料理的營養與可口,但對於許多人來說,它們總還是帶著本身獨特的味道或外觀,而烹飪,是讓蔬果變美味的重要關鍵。
如何讓農夫辛苦種出來的蔬菜變可口、容易被人接受?她建議可以透過學習烹飪的小撇步,幫助我們在日常烹飪三餐時,藉由技巧減少對蔬菜的排斥,像是把蔬菜切碎一點,或用其它食材來取代味道等方法,讓菜餚有所改變,相信就能提高大家的接受程度,甚至產生前所未有的新奇感覺。
1)苦瓜
某個夏日,鄔家琪無意間嚐到一道山苦瓜做成的涼拌菜,裡頭的苦瓜被刨的非常薄,呈現幾乎透明的狀況,百香果汁淋在上頭,百香果的黃與山苦瓜的綠搭配在一起,視覺上非常鮮明,這道沾滿百香果香氣的透薄苦瓜,就此讓她對苦瓜改觀。
2)茄子
鄔家琪時常將茄子用水煮,直接沾上醬油或是切入大蒜一起食用,清爽又好吃。可是她卻發現孩子並不喜歡,於是問孩子:「這個茄子又沒什麼特別的風味,你為什麼不喜歡?」,孩子回了兩個字:「噁爛!」,原來,食物的外觀及口感,也會影響孩子對食物的接受度。
我們常看到的長茄,一般人會把它煮的軟軟爛爛的,本來紫色漂亮的外皮,煮完變褐色好像不這麼可口。但如果我們將茄子做成天婦羅,以油炸方式保持住紫色外皮的油亮感,也許就能提高孩子的接受度。
3)青椒
本身帶有嗆辣味的青椒,可放入高溫油鍋快速「過油」20秒後起鍋,不僅可讓青椒產生香氣,讓滋味變香甜,也幫助定色,還能去除青椒本身的生草味;若擔心用油鍋烹調後會吃下過多熱量,也可採「煸炒」的方式,在炒鍋中加少許油,等油熱後放入青椒拌炒,與油脂均勻混合,一樣可釋放出青椒的美味。
【有機篇】
有機蔬菜的誤解
誤解一:「不可能不用化學農藥!」
推廣有機農業迄今,鄔家琪認為的困難大概是被質疑的否定感,「很多人認為有機在台灣就是不可能、這件事是達不到的,這等於直接否定有機農業。」這是她覺得較遺憾之處。
在台灣這塊土地上,有機農業一直為守護自然環境而努力,他們勇敢持續行走在有機農業路上,但辛苦的一面往往不易被看見,例如遇到病蟲害時,最簡單地就是只要噴灑農藥一下就可解決,但就是有這一些人,堅持會用對人與環境都更為友善的方式,選擇不使用農藥。
堅持有機生產的第一線人員透過友善農法栽種作物,除了保護自然生態外,同時也讓土地資源生生不息。鄔家琪強調,台灣有許多公司檢驗有機農產品,這些公司也由政府機關嚴謹把關,購買有機蔬果,其實是有多重保障和更多保護。
誤解二:「好貴!那是有錢人吃的!」
鄔家琪說,有機與慣行蔬果的生產價格差距越來越小,若從長期採購的角度來看,有機蔬果不見得正如大家的刻板印象,是很貴的產品。
許多資料顯示,有機蔬果在價格上較持平,不太會隨著季節、供需而產生明顯波動,有時甚至會和一般慣行生產蔬果價格差不多,「在颱風或波動大時,去看看有機蔬菜,說不定價格很實惠,如果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內,我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有機,因為那代表一種安定、安全的選擇。」
而價格也同樣反應在好品質上,有機農友需要維持生計才能永續營運,鄔家琪說,全台灣現在有非常多農夫市集,消費者其實可以逛逛市集來了解有機農業,當然,也可透過購買鼓勵用心投入有機生產的農友們。
誤解三:「有機一定比較營養!」
「如果你愛護地球也支持環境保護,那麼有機生產相對來說,是較能照顧到大自然與維持整個生態多樣性的方式,同時提供安全安心的農產品。」鄔家琪強調,蔬菜在生產上是非常多元的,有機其實只是其中一種方式,不論是慣行或有機農業,有很多人做了不同努力來降低對環境的影響,所以只是選擇的問題。
而蔬果生產的基本上就是「需求」,目前有機農產品產量逐年增加,其實就可看出消費者對於有機產品的需求。尤其疫情後,許多人願意對自己好一點,他們認為不一定要吃這麼多,但要吃得安心與健康,所以會選擇有機農產品。不管用何種生產方式出來的蔬果,她認為「是否有達到品質上的需求」、「擁有好的風味」、「沒有有害物質」,才是在選擇上最重要的事情。
【園藝篇】
你喜歡種菜嗎?
你喜歡在家中經營菜園,在城市中享受專屬自己的「開心農場」嗎?
「所謂的健康,就是身體和心理都很好!」鄔家琪指出,蔬果其實就是植物,不只帶來營養的生理層次,更可滿足心理層面,蔬果除吃的意義之外,有時即便單純的觀賞也令人賞心悅目,讓身心靈感到愉悅與健康。
她說,過去她會希望每個人可以都在家裡種,認為自己種的「尚青」,但最近想法有了改變。她觀察身邊的朋友發現,並非每個人都能享受種植的快樂,有人本想藉由植物療癒,卻因將費盡心力的植物種死而感到挫折;此外,她認為也不可能所有蔬果都自己種,「既然有專業的人已經種出來了,那就直接買也是不錯的選擇,畢竟,如果大家都自己種,那農夫就沒收入了!」鄔家琪笑著說。
種植這件事,她強調並非每個人都適合,主要是有沒有興趣。如果有,就可以不斷嘗試;如果帶給你的挫折感較大,不妨就把種植這件事情,交給專業的人去做,單純用欣賞方式,知道哪裡可以買到好的蔬果,找到最適合自己和植物相處的療癒方式。
容易成功的蔬菜
若在家裡想嘗試自己種菜,她建議可以先從簡單的「孵豆芽」開始,只要有水和豆子,三天到五天,家中就可以吃到源源不絕的豆芽菜,「種植時間比較短,免得夜長夢多……」鄔家琪笑說。而透過種植過程,也可觀察到植物欣欣向榮的成長,其實就是一段生命的歷程,尤其當看到充滿綠意的植物滿室,很多時候,是會被療癒的。
除了豆芽菜外,她也推薦容易成功栽植,也可用在料理使用的蔬菜:
- 九層塔:基本上只要插枝就容易活,是日常料理中很常用來增添風味的食材,如果外面買不太容易保存,雖然一包只要幾十塊,但只要沒料理完可能隔天就變黑,但若利用家裡窗台種植的話,需要時只要剪下葉子就可直接使用。
- 蔥:將蔥連根一併留下蔥白幾公分,放到有水或土壤的容器裡,只需蓋住根鬚即可成長,切記不要把全部的植株埋入水或土裡,這樣植物會無法呼吸。「市場買的蔥就可以拿來家裡栽植,不過,宜蘭的三星蔥倒是可以購買支持一下!」鄔家琪笑說。
- 韭菜:韭菜生命力旺盛,將葉子割下後依然可以持續長。若將割下剩餘的韭菜利用不透光布料覆蓋,使其不見光後再長出來,就是常吃的「韭黃」。因此,韭菜又被稱為「懶人菜」,也是適合新手在家「以菜種菜」的食用蔬菜之一。
- 迷迭香:像迷迭香這種西方香草,大都起源地中海地區,所以台灣秋冬季節涼爽的溫度,最適合種香草作物。只要將迷迭香綠色部分剪一截,插在水裡或較疏鬆的栽培介質中即可,但要注意不要剪到木質化過老的部分。
可以吃的花
除了金針花之外,還有什麼「花」可以吃呢?鄔家琪說,大部分我們常吃的花,包含金針花、韭菜花等,其實都是還未開花就採收的「花蕾」,也是最美味的食用時機;另外像是花菜類,如青花菜、花椰菜等,都是普遍常吃的食用花。
青花菜其實是一顆花球,仔細看花球裡的每一朵花朵外型與十字架相似,所以被稱為「十字花科」。其他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還有青江菜、花椰菜、抱子甘藍、高麗菜、白蘿蔔、大白菜等,「若有興趣,也可以將高麗菜的葉子一片片剝下,數數看有幾片葉子!」鄔家琪說。
可以食用的花像是「金蓮花」(旱金蓮)也是好種的花卉。它的根基肥厚富含澱粉,葉子具有像山葵的辛辣味,花及葉都可做為沙拉食材;而「菊花」帶有淡淡清香味,把開花的花朵摘下,稍微過水瀝乾,乾燥後做花草茶或泡澡用,可以放鬆神經、幫助入眠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若要食用花卉植物,必須確認是可食無毒的,避免安全疑慮。
【研究篇】
和植物對話
學習和植物對話,是鄔家琪研究多年的相關主題。她談到,植物在不同環境或刺激下,會有不同的細微變化,例如植物會藉由光線改變,知道現在是傍晚或白天。「研究蔬果是研究不完的,我最想要學的就是如何和植物溝通,像是了解植物是不是口渴了?需不需要給它澆水?」這類的研究她非常有興趣,也是她不斷探索和鑽研的領域。
植物有光,就會行光合作用,產生葡萄糖等營養,因此農夫需要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她笑說「這也是園藝系沒有夜間部的原因!」。不過,過去曾有科學家提出:「如果24小時都讓植物照光,本來要長兩個月的,是否一個月就可以收成?」但研究發現,人和植物一樣,都會累、都需要休息和睡眠,所以光照一段時間後,植物會自然午休。因此,如果給植物進行持續24小時的燈照,發現有些植物會變得不健康,開始出現一些病癥。
補光系統:瞭解植物需要什麼
光除了提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,也提供了信號,例如藉由光線波長變化,知道開花時間長短。所以,補光目的不僅讓植物開花,也可運用在產期調節上;透過了解不同植物特性,在最適當時機給予其最需要的補給,藉此讓植物提早收成或延長生長期。
在宜蘭,秋冬季節會在溫室種植番茄,有時光照不足會透過開燈補光。但植物和人一樣,有的早上很有活力,有的像是暗光鳥晚上才出沒,所以需要評估什麼時間補光對植物最好;再來,由於光電技術進步,光包含許多不同顏色的光譜,必須釐清番茄喜歡什麼樣的光線;而為達到節能,會選在最精準需要的時刻給植物適當光線,鄔家琪說,這就是「智慧農業」發展的重要,可針對植物精準的運算與評估,找出植物對光的需求。
鄔家琪也分享,像是段木香菇,傳統會透過拍打過程,讓香菇受到震動刺激後產生「驚菌」而出菇,這件事也讓她覺得很有趣,因此建議學生把這題目變成專題研究,探索除了傳統拍打方式外,是不是也可以透過聲音、震動、光波等不同訊號,可以和菌菇產生什麼樣的互動?
印象深刻的植物:絲瓜
鄔家琪說,踏上研究後,一開始聚焦在「生產」部分。她認為蔬菜生產出來就是要給人吃,所以一定要吃的安全、安心,開始推動有機農業,如何在生產過程中,去了解植物所需的營養,來找出對自然環境更好的生產方式。
後來她也發現,有時候對蔬菜的要求,可能不僅只是安全或民生必需,也希望具有保健功能,譬如絲瓜可以做成化妝水,或發燒時絲瓜水可幫助退燒,但絲瓜究竟有什麼成份來達到消炎退燒?
她研究發現,絲瓜裡的「多醣」成分具有抗菌效果,過去這類成分多半出現在蝦蟹裡,運用在不同面向上,例如利用有機栽種等方式提升機能成分,讓人不僅吃到自然蔬果,還能夠補充抗菌、免疫能力;而從絲瓜中萃取出的天然多醣成分還可發展成生技產品;若將「多醣」成分再去細分的話,其實就是「葡萄糖胺」,可減緩關節不適症狀,但現在大部分「葡萄糖胺」都來自於動物,因此,這類產品就可以造福吃素的族群。
對她來說,不同的研究其實都源自於初衷:就是想要提供安全、安心的蔬果,也從不同研究中,去發現蔬果的多元價值,「因此,在研究上,絲瓜是我最印象深刻的植物;但私心來說,我啊,就是喜歡吃絲瓜啦!」
傾聽植物的聲音:越了解,越要謙卑
至於草莓,由於栽種難度較高,農藥殘留也較多,因此,她想利用類似「植物工廠」的封閉空間,完全由人工控制的環境中去研究對草莓的影響。在研究的當下,她思索,這樣的環境大多以種植葉菜類居多,但草莓不是要吃葉菜,需要等待開花結果,但,開花的條件是什麼?而在較封閉的環境下,是否會降低病菌的發生機會,這樣,是不是就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?她說,對於園藝系來說,草莓滿有挑戰性的。
一路走來,鄔家琪不斷探索植物跟環境關係,她坦言,「高科技規格化的廠房,優點就是可以調控,而要精準調控植物的成長,必須要了解草莓在什麼時間有何種需求,這其實還滿複雜的,每種植物雖然無語,無法透過言語溝通,但真的有太多可以學習的地方了……」。
在日本電影《這一生,至少當一次傻瓜》裡,種植蘋果維生的農夫歷經萬難研究出無農藥、無肥料的自然栽培,重新找回自然的法則,這部電影在鄔家琪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種子,她期望未來台灣的有機農不用單打獨鬥,能夠集結更多力量一起投入有機農業的發展,當然,也衷心希望民眾可以了解有機農產的背後帶來的意義,透過實際購買支持有機農業,讓這條路可以走得更長更遠。
「我們無法針對每樣植物進行極其細微的研究,但當你越了解它,越要謙卑,因為你正在做的研究,其實,都只是廣大中的一小部分而已」,鄔家琪透過不同研究觀察傾聽植物所發出的聲音,理解不同植物背後隱含的特性,為她所帶來細膩的生命體悟。或許,這就是她在植物研究領域中多年,仍能保有著滿滿熱情的重要原因吧。
【延伸聆聽:灃食podcast】
- 好好吃菜,菜好好吃!/ 農業專家 鄔家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