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吃就多營養嗎? 多吃食物或保健食品,就會增加人體的營養嗎?這是一個迷思。其實,吃得對,比吃得多更重要。 首先,要注意日常三餐來源,而且要做到六大類食物營養均衡: 全穀雜糧類:富含澱粉的作物,常作為主食,包括榖類的玉米、稻米、小麥,根莖類的地瓜、馬鈴薯,果實及種子類的菱角、南瓜,每餐至少1/3為未精緻。 豆魚蛋肉類:供應身體所需的蛋白質來源,攝取優先順序是豆、蛋、魚、肉,黃豆及製品則是素食者重要的蛋白質來源。 蔬菜... 農糧作物
台灣碳標籤食物是什麼? 你注意到了嗎?有些食物包裝上面,會出現一個綠色腳印的標籤,那可不只是個腳印,而是「碳標籤」。 自從環保署2010年6月舉辦第一批台灣產品碳足跡標籤授證儀式之後,台灣成為全球第11個推出碳標籤的國家,其中食物類包含動物、植物產品、調製食品、飲料產品。 而碳標籤指的是產品從製成到廢棄的各個生命週期階段,產生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換算成二氧化碳數值的「碳足跡標示」,碳足跡數值較低的碳標籤食物,主要是在地、當... 農糧作物
慢食就是吃東西放慢速度嗎? 慢食運動(Slow Food)由義大利人卡爾洛.佩特里尼提出,1986年成立國際慢食協會,目的是對抗日益盛行的連鎖速食集團與經營速食方式,慢食的意涵絕不是慢慢吃,關鍵在於速食模式為追求快速與利潤,從源頭就採行不當作法,例如:導入荷爾蒙和生長激素增進動物生長速度、使用來源不明的填充肉品等等。 慢食運動提倡維持社區、地區生態區的飲食文化,吃當令,吃在地,多多攝取在地蔬果、促進當地飼養業及農業存續,慢食... 全部
3D列印也能印製食物嗎? 3D列印通常被用來製作器械、模型、服飾,但現在也已開始試印麵包、義大利麵等,不禁引人好奇:真的能透過印製產生食物嗎?印製出來的東西能吃嗎? 3D 列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,硬體成本愈來愈低,可使用的原材料種類也增加了,常見應用在生技、文創設計、犯罪現場、考古領域等方面,實現了快速、少量、多樣的客製化需求。 在荷蘭,有設計師運用3D食品打印機,把麵包、乳製品、蔬果等剩食煮沸、混合為糊狀材料,印製成餅乾等... 全部
為什麼台灣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不同的水果? 食當令,吃在地,不僅能品嘗到最鮮美的滋味,也符合減碳環保的理念。 但是在物產豐富的水果王國台灣,荔枝、龍眼、釋迦、草莓、水蜜桃、文旦、紅龍果、金桔、西瓜、香瓜…不同的水果隨著不同四季上市,但是像香蕉、蓮霧、木瓜、番石榴、愛文芒果…一年四季也能吃到,為什麼呢? 台灣農業擁有最先進的技術,樹立聞名世界的典範,加上溫網室栽種法,因而原本只在5至7月出產的水果,如:蓮霧,經過品種改良後,推陳出新,不但能避... 農糧作物
過賞味期限的食品還能吃嗎? 不少人看到食品包裝上的賞味期限已過,就把食品丟棄,造成食物的浪費,到底過了賞味期限能不能吃呢? 我們常看到的食物標示日期有三種: 保存期限:根據食藥署的規定,「保存期限」定義是市售罐頭、餅乾、米麵等等包裝食品依照特定儲存條件,從製造日期算起可以保持產品品質的期間,例如6個月、3年,必須印製在外觀標示上,易腐性食品如鮮魚、肉類,一超過保存期限應立即丟棄。 有效期限:在特定儲存條件下,市售包裝食品在有... 全部
植物肉漢堡是什麼肉? 牛肉的排碳量遠高於其他食物,造成的溫室氣體效應也很巨大,如果有時很想吃個牛肉漢堡,卻又不能忘記環保減碳救地球的理念,於是,最近幾年開始出現植物肉漢堡(soy leghemoglobin),提供新的選擇。 從2019年4月開始,美國漢堡品牌商率先在密蘇里州的59家店裡銷售「植物肉」漢堡,其他業者也跟進了在歐美推出大豆蛋白質人造肉漢堡的計畫,初期的售價並沒有比牛肉漢堡便宜,但因為有益健康和環保,預料消... 農糧作物
廚餘機是什麼? 在農村,廚餘常常被用來餵豬,不但省了飼料,又能幫忙消化多餘的食物,近幾年來也有新科技產品「廚餘機」走入家庭裡,能快速處理有機廢棄物再利用。 廚餘機顛覆以往傳統堆肥的微生素發酵方式,改以酵素取代微生物來進行有機質的穩定、腐熟,3小時就能快速腐熟完成,大幅提升效率,達到零污染程度,因此,能解決堆肥的大面積及長期耗時等需求,也不致產生惡臭和污水。 市面上的家用廚餘機分為家庭用、事業用,無論是廚餘、枯枝落... 農糧作物
孩子吃飯配 3C,該怎麼處理? 孩子吃飯總是沒耐心,或是很快吃飽就說:「好無聊,媽媽你吃好了嗎?」為了讓孩子好好吃飯,許多爸媽常常祭出3C大絕招。 孩子坐不住,追根究底其實是「等待」能力不足。這一輩的小孩,往往爸媽的服務都很周道,孩子有什麼需求就馬上滿足他,所以一旦碰到需要等待的時候,他自然沒辦法有足夠的耐心。 但孩子的耐心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練習,比如:從點心時間開始,慢慢拉長等待的時間。或者利用全家外出用餐的時候,從快速上菜的簡... 農糧作物
美援麵粉改變了台灣主食? 台灣氣候適合種植水稻,因此人民的主食以「米」為主。那麼各式各樣的麵食,是何時開始成為餐桌上的主食呢? 1949年後,大量外省人遷徙來台,糧食需求備增,同時美國為了抵抗圍堵共產主義擴散,因此以糧食與軍事等援助東亞國家,此後臺灣麵食才逐漸普及。1950年後韓戰爆發,美國派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,並提供軍事與經濟援助,除了提供貸款,也援助麵粉、小麥、綿花、黃豆等農產品。 同時在台灣成立「台灣區麵食食品推廣... 農糧作物
外省菜餚如何豐富台灣飲食版圖? 因為政治因素,1945年後大量遷徙來台的外省人,豐富了台灣的飲食風貌。戰後中央政府位於台北,政府官員需要聚餐消費場合,因此外省人餐館聚集在總統府附近,主要以今天的台北市中正區為主,以及其他外省人落腳的城市:桃園、台中、台南與高雄。外省餐館,把大江南北地名加在餐館名稱前方,讓消費者一眼而知餐館的身世。 中華料理主要可分為八大菜系,包含:川菜、湘菜、粵菜、閩菜、蘇菜、浙菜、徽菜跟魯菜,在台灣是以浙菜為... 禽畜水產
台灣有哪些食物是從荷蘭人引進? 大航海時代,葡西荷等國競逐經濟殖民地,台灣因位於交通要道,也成為各國爭奪要地,1624 年起,由荷蘭東印度公司(VOC)統治台灣,他們利用台灣地利之便,發展國際轉運貿易,同時鼓勵台灣人經營農漁業以增加稅收。 為了努力提升台灣的農業經濟收入,荷蘭人積極招募漢人移民,也引進大量耕牛來提高耕種效率,讓米、糖產量大增,除了供島內所需之外,輸出所得也成為荷蘭當局的重要財源。 在養殖漁業方面,還從印尼爪哇引進... 農糧作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