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蔬果怎麼挑? 挑選蔬果的三大入門秘笈
我們每天選擇吃的內容,其實,與地球環境未來息息相關。
農夫選擇種植什麼,與消費者的需求相互關聯,如果每個人願意花點時間去檢視自己吃的食物來源,然後進行有意識的選擇,更緊密結合在地生產,可以豐富在地農村經濟規模,去減少對進口食物的依賴,如此一來,除了讓自己的飲食習慣更貼近在地,同時也減少運輸過程中,食物里程所造成的碳排放量,讓環境更加永續。因此,吃在地、食當季、了解在地農產與風土民情,或許是你面對飲食選擇時,可以多下功夫的地方。
所以,本期《灃食·客》想跟大家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正確選擇蔬果的方式,特別邀請到三位專家分享如何挑選蔬果的妙方,提供大家又簡單又直觀的方法,一次吃到在地美好的蔬果滋味。
只要關心台灣的風土 自然就可以挑選到好的蔬果!
「很多人會問最好的芒果在哪裡?其實更應該要問的是,你想吃怎麼樣的芒果?假如你真的愛吃芒果,你怎麼可能不去研究它呢?」在乎挑選自己想要的蔬果,其實也意味著在乎台灣的風土,芒果是什麼品種?用了什麼土壤?去研究風土,自然就可以找到想要的。
要怎麼挑選好的蔬果?其實與農民對話,就可以做判斷。可以簡單做一個資料收集,例如農業改良所的網站上面就有很多說明種植的文章,對於蔬果有一定了解後,到市場可以直接考考農民,如果答不出來就說明這蔬果品質不好,「如果連自己怎麼種都說不出來,怎麼可能會是好的。」
慢食有別於速食文化制式的食材與生產SOP化,更講究的是傳統在地的味道。面對農產品,除了填飽肚子,還有細細品味。「台灣很多地方獨有的風味已經形成了。」大家可以多重視飲食教育,在挑選蔬果時,除了認明標章,可更想方設法去理解食材的知識,以及在細微味道的品評間,了解更多這個時代的台灣滋味,也讓自己擁有更多的選擇。
了解你的盤中飧
食物,以不同樣貌和氣味表達與世界的連結。認識各個食材品種的特質,摸索出自己最愛的口味,才能了解產地的風土民情,以及生活環境所面臨的問題。
當我們開始在乎食材產地、品種及風土後,並審慎地對待他們,正確選擇好食材也會逐漸內化成生活條件,每天出現在桌上的菜餚,往往也有一定的品質,讓家中孩子建立起安心的味蕾記憶,這是專屬家庭飲食的記憶,從中去影響到食物消費及飲食選擇能力,這些記憶,是難以取代的。
因此,開始試著去逛菜市場、農夫市集,甚至親自走訪田間與小農聊天,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食物背後與環境的連結,甚至是環境所要付出的代價,從現在開始,去接受不那麼「完美」的蔬果,選購當季與當地的食材,其實都是維護自然永續,一種既自然又美好的生活方式。
為下一代提供一個健康的星球:從產地到餐桌的田間哲學
地球上的汙染超乎想像嚴重,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現在所做的每件事、每個選擇、吃的每口食物,都不只為了「當下」,看到自己年老的時候,其實也看見了下一代可能會面對的困境。給家人們吃安心的食物、復育當地瀕絕的植物,給下一代可以親眼見到,親手摸到的機會,去體驗土地的重要。本期《灃食・客》將訴說從產地到餐桌的田間哲學,從中體驗豐厚的人文精神,以及關心土地與人的重要性。